“小雅”之由來
1930年秋,成都幾家報紙登載出轟動錦官城的新聞,它的標題是:《成大教授不當教授開酒館,師大學生不當學生當堂倌》。記者濮冠云在介紹文章中的小標題是:“雖非調和鼎鼐事,卻是當爐文雅人”,惹人注意。
當時成都風氣閉塞,消息一出,一時傳為異聞,不脛而走。但也確使一些封建衛道士認為:李劼人這留洋生,不曉得搞些啥名堂?為人師表,如此下作無怪學風日下,拿給這些人敗壞了;也有那批夫子之道的頑固派,很自然地把他同“在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吳虞(幼陵)聯系起來,認為他的“怪異”舉動,簡直是大逆不道了,背后攻擊他的人是“異端”。
李劼人早已料到這些流言蜚語會向他襲來。為他“跑堂”的受他資助的成都師范大學生鐘朗華在《懷念李劼人先生》一文中寫道:“李劼人先生為什么要離開成大,甘愿去開面館呢?這時革命已處于低潮,成都是四川軍閥統治的中心。大小軍閥連年混戰,爭奪地盤,把老百姓敲骨吸髓榨來的錢,在省城過享樂腐化的生活,他們成立一個軍警團聯合辦事處(應是“三軍聯合辦事處”,即28軍鄧錫侯,29軍田頌堯,24軍劉文輝。作者注),對進步人士青年學生大肆逮捕屠殺。在我上省的頭一個寒假就發生了‘二一六’慘案,血淋淋的尸體停在至公堂。教育界也成了軍閥學閥爭權奪利的地方。
李劼人先生深受青年愛戴,他不同流合污,敢于仗義執言,蔑視反動當權派,被人嫉恨,遭受封建勢力不滿是必然的。”他自己的態度十分鮮明:“1930年暑假,成都大學校長張瀾,由于思想左傾為當時軍閥所扼制,不能安于其位。張瀾先生要到重慶去,我不能勸他不走;我自度在張瀾先生走后,我也難以對付那些軍閥。所以,在張瀾先生走以前,我就提出辭職。張瀾先生沒有同意,我遂借了三百元,在成都我租佃的房子里經營起一個小菜館,招牌叫‘小雅’。我同妻親自做菜,一是表示決心不回成都大學;一是解決辭職后的生活費用”。“小雅”就是這樣不擇吉而開張的。
“小雅”是反抗
“小雅”開張前一天,李劼人寫了紙條,貼于墻上:“概不出售酒菜,堂倌決不喊堂”。開張前一不登廣告,二不做宣傳,開張那天也不放火炮,它在平平常常不動聲色中開張了。但因是去過法國的留洋先生,又是大學教授,知名度大,仍然是賓客臨門。當時《川報》社長宋師度以及成大校長張瀾也同幾位教育界人士去光顧了。后來不少文化界人士,也成為座上之賓。
“小雅”是舊式單間鋪面改裝而成,略帶長方的屋子,隔成前后間,前大后小,前為餐室雅座,后為小廚房;經過一番修整裱糊粉刷,顯得干凈潔白。靠墻壁兩邊放小圓桌,鋪上白桌布,十來把椅凳,可以看出家具是東拼西湊而成,但卻洗得里外干凈。
“小雅”出自《詩經》,它一多半吟哦的是統治階級的危機和憂患感以及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的詩歌;也有一部分表現周室與西北戎狄部族以及東方諸侯各分割小國之間的矛盾。那不正像當時四川軍閥的封建割據荼毒生靈混亂砍殺的局面嗎?他取這個小招牌名字,不是附庸風雅,而是針對時弊,借以抒發自己憤世嫉俗的心境,是向舊社會宣戰,對軍閥官僚以及惡勢力等的毫不妥協,是對那些阿諛逢迎社會寄生蟲的嘲諷。